说起古人饮酒的趣事配资配资网,人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形象,以及《水浒传》中武松在景阳冈连饮十八碗酒后徒手打虎的传奇故事(虽然武松是小说虚构人物,但这一情节深入人心)。这些典故不禁让人产生疑问:古人饮用的究竟是什么酒?为何能豪饮如此之多而不醉?
细究古人的饮酒习惯,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他们往往能畅饮至饱腹却不易醉倒。这当然与古今计量单位的差异密不可分。若让现代人一口气喝下十八碗高度白酒,恐怕真要一醉不归了。让我们先以李白为例深入探讨。
李白堪称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酒中仙。对他而言,酒就如同现代人的饮料般不可或缺。无论是仕途得意时,还是被贬失意时;无论是独处沉思,还是好友相聚;无论是迎来送往,还是创作受阻,酒都是他生活的必需品。尤其神奇的是,酒醉之后反而能激发他惊人的创作灵感。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他在微醺状态下为杨贵妃写下的千古绝句: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可以说,若没有美酒的催化,中国文学史上或许就会缺少这位最富浪漫色彩的伟大诗人。
展开剩余53%那么关键问题来了:李白笔下的一斗酒究竟是多少?据考证,唐代的一升约合现代0.5升,而一斗等于十升。也就是说,李白常饮的一斗酒相当于现在的10斤左右。这个量放在今天的高度白酒上,确实令人咋舌。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:古代的酒精度数究竟如何?
现代人熟悉的白酒属于蒸馏酒,经过提纯工艺酒精含量较高。但中国蒸馏酒技术直到元朝才出现,此前古人饮用的主要是发酵酒。这一论断有何依据?《水浒传》智劫生辰纲中就有佐证:杨志等人用酒解渴的情节。众所周知,高度酒只会越喝越渴,能解渴的必是低度米酒。
因此可以推断,唐宋时期的酒精度数普遍在5-10度之间,与当今啤酒相仿。如此算来,李白的一斗酒约等于10瓶现代啤酒。对于酒量尚可的人来说,这个量确实在可接受范围内。至于三碗不过冈的传说,更多是酒家的营销手段——用夸张的宣传吸引好胜者前来挑战,实则他们的酒精度数可能略高,约与现代红酒相当(12-15度)。三大碗折合约两瓶红酒,这个量对普通人来说确实颇具挑战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古代酿酒工艺的局限也影响了酒精度数。由于缺乏现代灭菌技术,酒液容易变质,古人常将酒加热后饮用,这进一步降低了实际摄入的酒精量。此外,古人的饮酒习惯也与今人不同,更注重细品慢饮,而非现代常见的干杯文化。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古人千杯不醉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